<經文>:
那天晚上,耶穌對門徒說:「我們渡到對岸去吧。」門徒離開眾人,耶穌已在船上,他們就請他一同去;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。
忽然狂風大作,波浪打入船內,以致船灌滿了水。耶穌在船尾上,枕著枕頭睡覺。門徒叫醒他,說:「老師!我們快沒命了,你不管嗎?」
耶穌醒了,斥責那風,向海說:「住了吧!靜了吧!」風就止住,大大平靜了。
耶穌對他們說:「為甚麼膽怯?你們還沒有信心嗎?」他們就非常懼怕,彼此說:「這到底是誰?連風和海都聽從他。」(馬可福音4:35-41)
<解畫>:
在黑夜中面對著突如其來而無情的風浪,總叫人措手不及。要力挽狂瀾之餘,也期望得到神蹟的眷顧,好讓當前的困境能夠得到解決。
林布蘭 (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, 1606-1669) 在《加利利海的風暴》(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, 1633) 的畫中,展現了不同人在人生的危機關頭時,所表現出真實的人性反應。
在畫中,看到當人生在狂風暴雨的打擊中時,有不少人用盡所有力量,意圖控制大局 (船的左上角位置) ,他們站在整艘船最危險的位置,拼命地以自己的能力和的方法,竭力地保衛著整艘船和船員的安危。 我們實在不得不以崇敬的態度,向這群願意「犧牲小我完成大我」的人表示深深的讚賞和敬仰。
畫的右下角,耶穌正坐在船的另一個危險的位置。衪前面有兩位門徒,其中一位正手執著衪的衣襟,像是在質問衪: 「老師!我們快沒命了,你不管嗎?」而另一位門徒也以心急的的表情,期待著耶穌的答案。
他們的後面,是畫裡第13位以門徒身分出現的船員,但他不是經文所描述的門徒,而是畫家林布蘭本人 – 位於畫中間藍色衫,雙手緊握著船繩,是唯一一位面對對我們的船員。他的表情像想告訴我們: 自己也嘗試在這生命的危難中,找緊可以找緊的,不管甚麼也好,總希望要做點甚麼,讓自己好過點。
林布蘭後面,是唯一一位背著我們而安坐的船員。他垂下頭屈膝而坐。身體雖接近耶穌,但顯然心卻是遠離衪、所有船員和我們。他的身體語言似乎向我們表達出一種對環境、對生命的妥協態度 – 沒有抗爭、沒有回應、沒有理會 – 或許他的信心未預備好,卻一早已放棄了自己、放棄了別人、放棄了世界;更嚴重的,衪放棄了耶穌。
畫中最重要和最特別的,也是最不顯眼的門徒: 是安坐在耶穌腳前祈著禱的那位。他是唯一一位頭上有光環的。他提醒我們 – 縱然我們正經歷人生不能預料、不能預計後果的危難,但我們也要走到耶穌的腳前,向衪祈禱 -- 不是要指示衪做甚麼,而是把我們所遇到的向衪呈獻,由衪作主。(Not Ask for Him but Pray to Him.) 他似乎在提醒我們: 不論結果如何,信心是基於信靠全能的耶穌,而不是基於自我的認知!
縱然在黑夜遇著風暴;縱然危難令世人措手不及;縱然不同人正竭力地保衛著未知結果的事情。我們所抱持的態度是如何?
<思想>:
無論您的想法怎樣,唯一不能缺少的: 我們要向與我們一同經歷患難的主呼求! 因衪是與我們一同在同一艘船上的,衪是平静風浪的主,是真正的掌舵人!
作者: 趙敏華 (版權所有)
Painting: 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, Rembrandt (1633)
Komentář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