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der
top of page
作家相片趙敏華 Angela Chiu

愛的溝通 The Art of Love: Mastering Communication in Relationships

已更新:4月24日




Healing of the Paralytic at Capernaum 

(one of a set of 12 scenes from The Life of Christ)


Artist: Jan Rombouts (-1535)


Date: c1525-30


Collection: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


Location: European Sculpture and Decorative Arts


版權: 公開領域




《經文》

過了幾天,耶穌又回到迦百農;他在家的消息傳開了。許多人聚集,屋裡擠滿了人,連門前也沒有空地。耶穌向他們講道的時候,有四個人抬著一個癱瘓病人來見耶穌。因為人多,他們無法把他抬到耶穌面前。 於是在耶穌所在之處的屋頂上拆開一個洞,然後把病人,連同他所躺臥的褥子,縋了下去。耶穌看見這些人的信心,就對那癱瘓病人說:「孩子,你的罪蒙赦免了。」


有幾個經學教師坐在那裡,心裡議論說:「這個人竟敢說狂妄的話!除了上帝,誰有權赦罪呢?」耶穌立刻看穿他們在轉些什麼念頭,就對他們說:「你們為什麼有這種想法呢?對這病人說『你的罪蒙赦免了』容易呢?還是說『起來,拿起你的褥子走』容易呢?我要向你們證明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。」


於是他對那癱瘓病人說:「我吩咐你,起來,拿起你的褥子,回家去吧!」那個人起來,立刻拿起褥子,在大家注視下走出去。大家非常驚奇,頌讚上帝說:「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!(馬可福音2:1-12 (另: 太 9:1-8 路 5:17-26)


《解畫》

這段記載記錄了耶穌其中的一個關於醫治的故事。 耶穌對人的愛與憐憫是無可置疑的。不過,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焦點是放在耶穌與經學教師的互動上。


您有沒有試過在跟人互動的過程中,自己或對方都帶著一個或多個目的與他人展開溝通呢? 這些「目的」,表面上都是以「事件」性為切入點。而在溝通的過程中,往往會因為失焦而導致停滯或甚至是不歡的場面。為甚麼會這樣呢?


畫家Rombouts 在這幅畫中,巧妙地把著色重點放在觀畫者的前方,讓我們置身於耶穌和幾位經學家的近距離,歷歷在目,彷彿聽到他們在表達兩種不同的意見。吊詭的是,無論您同意那個立場,單憑經文中的一、兩句陳述,這兩種意見都可以說是「對」的!


您有沒有試過在跟人的溝通中,自己或對方所持的理據都是「對」的,但最後卻弄得不可開交,甚至以不愉快的氣氛收場? 究竟大家的溝通是為了甚麼呢?


首先,先僘除來意不善的目的,假如雙方的原意都是善意的話。當溝通開始互動 (可以是以對話或身體語言),都常會帶著幾個期望或目的:

1)     取得資訊: 透過探問或表答疑惑,了解他人的想法、觀點或情感狀態,或得到自己目前不清楚的訊息。

2)     促成改變:透過給予建議或提供某些觀念或見解,引導、催化或幫助他人表現出不同的行為,以改變目前的處境。

3)     得到承諾:當我們對別人有所期待,希望別人照著我們的意思做時,透過溝通表達傳遞訊息,而讓對方答應我們的請求或要求。

4)     請求回饋:當我們不確定自己這麼做是否妥當,請求他人給我們一些指點或建議,幫助我們學習、改進或提升。

5)     獲得理解:當我們遭遇挫敗,心情沮喪難過時,藉著向別人訴說自己的經歷與心情,能得到別人的理解,而讓受傷的情緒有個療癒的空間。

6)     建立連結:透過語言或非語言訊息的表達,與他人發展一段關係,貼近他人的內在世界,促成雙方更緊密的關係連結。如透過同理心或正向回應,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與被重視的。 (節錄自: 陳志恆,人際互動不是辯論賽,證明對錯常是最不重要的)


溝通是會依照個人所側重的目的來選擇適合的途徑和表達方式,以達到所期望的結果。 從經文中,「許多人聚集,屋裡擠滿了人,連門前也沒有空地。」(可2:2),那「許多人」顯然是以上溝通原則的第 (1) 點。經文之後描述「四個人抬著一個癱瘓病人」的事 (可2:3-11),畫家在畫中輕描淡寫地透過淡淡的顏色系列,道出了他們在(2)至(5)的需求; 而耶穌以第(6)點對他們作愛心的回饋。


那麼,幾位經學家呢?


以經文中所描述經學家的溝通模式來說,未能附合以上溝通的原則。 首先,他們妄顧「四個人和一個癱瘓病人」所期望表達的意願; 其次,也未顧及耶穌對外界的回應,心裡卻以冷冰冰的原則圍堵著自己的心,結果不單對其他人,甚至對耶穌的互動,成了證明是非對錯的戰場,最後未能發揮任何溝通的效果。


透過畫家刻意的著色,讓經學家與耶穌對立面的身體語言更明顯地突出。畫家想觀畫者把焦點放在幾位屬靈領袖的經學家身上,從他們的衣著、手所擺放的位置、面部表情、態度、眼神,他們對耶穌和外界的溝通方式和態度,我們可以反思到甚麼呢?


1)     自我中心: 經學家急於為自己的立場或行為做解釋,或證明自己是對的,卻因此忽略對方(耶穌和四個人和一個癱瘓病人) 真的正的訴求。

2)     驕傲或自卑: 把耶穌單純有建性的行為,當成對自己所認知的反對。在自我價值受損的狀況之下,要捍衛自己的尊嚴,自然積極地解釋來澄清或反駁。

3)     要贏的心: 經學家要證明自己是「對的」,就要使對方是「錯的」。所以他們用最高權威「上帝赦罪權」來指控耶穌的「錯」。這樣一來,經學家便可以有理由延續原來的行為模式,而對方則要改變自己來配合他們。


只可惜,一旦溝通變成一種只有自己的個人舞場時,便是一場在拆毀性的辯論賽的開始,即使爭個你輸我贏,也無助於解決任何問題,或讓彼此的關係更加惡劣。


您的溝通方式是經學家派嗎?

 

我們常在對話中急於為自己的立場或行為做解釋,或急於證明自己是對的,或比對方更優越,卻因此忽略對方真正的訴求和內容,更難以把心思放在對方的感受上。 最後,往往沒有對方的話給聽完、聽懂,卻以為自己已經明白了。因此,整個溝通便失去有效性的互動,沒有溝通的真正效果了。


經學家自以是宗教屬靈領袖,在頭腦上滿滿的五經教導,甚至在行為上很嚴謹守律,但卻缺少耶穌的愛和憐憫之心。


在屬靈的旅程中,我們很清楚天色未必常藍,神未必按我們的意願應允我們所期盼的結果。但祂是愛我們的主,因為祂用同理心的回應方式,不會批判我們的對或錯。但會耐心聆聽我們內心真正的說話、渴求,並承托起我們內在的感受,即使我們所想所求都是錯的……


耶穌的愛,捍衛我們的自尊、認知,祂更重視與我們的關係。然而,世界的方式卻是爭個你死我活,在辯論賽中急於爭個是非對錯,而使得溝通的目的失焦了,也消耗大量精神和精力,最後在沮喪無力、兩敗俱傷的情況下告終。


讓我們從基督的愛,學習愛的耐性,承認自己的不足,也尊重對方的表達,在和平和互相諒解中作有效的溝通。


《思想》

1.     在溝通中,您會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嗎? 為甚麼?

2.     在平日與人互動中,您有耐性把對方的聽完,才開始自己的回應嗎? 為甚麼?

3.     您會認為自己的優勝是與人相處的重點嗎? 為甚麼?

4.     您與誰溝通時會很有耐性? 為甚麼?

5.     您與誰溝通時會沒有耐性? 為甚麼?

6.     您對自己有耐性嗎? 為甚麼?

7.     您對耶穌有耐性嗎? 為甚麼?

8.     耶穌對您有耐性嗎? 為甚麼?

9.     您想作出改變嗎? 試試跟耶穌溝通一下,並學習祂的溝通方式。


《撰文》:趙敏華《畫中默想》*版權所有*


《參考資料》:

《畫像》: Healing of the Paralytic at Capernaum (one of a set of 12 scenes from The Life of Christ); Artist: Jan Rombouts (-1535); Date: c1525-30; Collection: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

Location: European Sculpture and Decorative Arts; 版權: 公開領域


陳志恆    人際互動不是辯論賽,證明對錯常是最不重要的https://classic-blog.udn.com/heng711/108446275

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